10 月以来,全球标准化领域呈现 “国际突破与地方适配” 双线并进态势:ISO、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等机构发布 12 项跨领域国际标准,我国 10 省份同步出台 63 项地方特色标准,形成覆盖高端制造、民生保障、传统文化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聚焦前沿领域攻坚
医疗与新能源领域成为国际标准突破的核心战场。在葡萄牙召开的 ISO/TC150/SC2 年会上,中国专家牵头修订 ISO/TS 17137《心血管可吸收植入物》国际标准,首次明确铁基可吸收支架的降解速率指标(24 个月完全降解率≥95%),标志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标准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新能源领域,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发布 EN ISO 15118-21:2025 标准,规范电动汽车与电网交互的网络层通信协议,要求充电响应延迟≤100 毫秒,为车网互联(V2G)技术全球化应用扫清障碍。碳捕集领域,ISO 27927:2025 标准确立吸收液循环稳定性测试方法,规定再生次数需超 500 次,为低碳技术商业化提供统一技术基准。
地方标准锚定区域特色需求
地方标准在食品、政务、生态领域形成精准补位。内蒙古发布两项蒙古族传统奶制品团体标准,其中《希日陶苏(蒙古黄油)生产工艺流程》明确发酵温度(28±2℃)和微生物限值(菌落总数≤1000CFU/g),推动非遗食品工业化转型。全国范围内,10 月实施的 84 项食品标准中,63 项为地方标准,江西《马家柚质量要求》、云南《普洱茶仓储管理规范》等地理标志标准,助力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
政务与生态领域,北京市《城镇绿地智慧养护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要求集成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功能,实现绿化管理数字化;陕西省《不动产登记窗口服务规范》明确首问负责制响应时间≤30 秒,以标准倒逼政务服务升级。
标准协同助力高质量发展
“国际标准定规则,地方标准强落地” 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出,10 月发布的国际标准中,5 项已纳入我国原材料工业标准提升行动方案,而地方标准中 82% 与国标、行标形成技术衔接。这种 “上下联动、内外协同” 的标准体系,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