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非遗+旅游融合再升级!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释放文旅发展新信号

非遗+旅游融合再升级!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释放文旅发展新信号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3-10
关键词:非遗旅游,文旅新动态,标准化建设

【政策聚焦】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迎来国家级标准化建设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最新公布的10个高质量代表建议典型案例中,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这项建议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正式迈入标准化建设新阶段。

一、典型案例:从苏绣到北京烤鸭的文旅启示
作为苏州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姚建萍代表在建议中列举了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等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近10万项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活态遗产",正在成为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IP。

在苏州刺绣博物馆,游客不仅能观赏到"平齐细密、和顺光亮"的苏绣绝技,更能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将非遗记忆转化为文旅消费。类似案例揭示:标准化建设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同质化严重"等痛点,让非遗真正成为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

二、标准建设的三重战略价值

  1. 1.保护性开发的生命线
    建议特别强调标准化对非遗本真性的保护作用。以北京烤鸭制作技艺为例,全聚德集团通过制定从选鸭到烤制的136项工艺标准,既保证了传统技艺传承,又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将确保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不失其文化DNA。

  2. 2.服务质量提升的助推器
    文旅部数据显示,实施《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后,全国A级景区游客满意度提升23%。非遗标准化的推进,将从标识管理、体验流程、产品认证等方面构建新型服务体系,让"非遗+旅游"告别粗放发展模式。

  3. 3.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通过制定非遗研学标准,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其国际陶艺交流活动已形成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建设将助力非遗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国家文化符号",在文旅场景中讲好中国故事。

三、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四大创新路径

  1. 1.智库升级工程
    建议成立跨领域专家库,吸纳非遗传承人、民俗学者参与标准制定。目前文旅部已推动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增补非遗专家15名,构建"技术+文化"双轮驱动的智库体系。

  2. 2.标识认证革新
    针对非遗标识滥用现象,将建立分级认证体系。如宜兴紫砂推行"大师章+防伪码"双认证标准,市场仿制品率下降40%。新规将严格限定机器仿制品使用非遗标识,维护市场秩序。

  3. 3.全流程监管机制
    创新提出"备案跟踪管理制度",要求非遗旅游项目从立项到运营全程备案。福建南平建盏文化园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从原料采购到烧制工艺的全程溯源,游客投诉率下降65%。

  4. 4.责任共担体系
    构建政府、企业、传承人三方责任矩阵。在杭州宋城景区,建立非遗展演标准化考核制度,将传承人津贴与标准化执行情况挂钩,既保障文化原真性,又提升旅游体验感。

【政策风向】标准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
文旅部最新动作显示,全国已启动非遗标识管理规范专项调研,在云南、四川等8省开展标准化试点。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标准化管理规范》制定工作已列入2024年文旅部重点工作清单。

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完善,非遗与旅游融合将突破"表面结合"困境,走向"基因融合"新阶段。这不仅是文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答卷。在标准化护航下,非遗正从博物馆走向大众生活,在文旅场景中绽放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