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认证突破 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基石

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认证突破 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基石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7-0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认证,热失控防护,电磁兼容,传导充电系统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充电安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认证迎来历史性突破,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和《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GB 44263-2024)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充电安全监管迈入全球领先行列。这一突破不仅为产业升级划定技术高线,更通过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为用户提供 “可感知、可信赖” 的充电体验。

一、双国标构建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

GB 38031—2025 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 “史上最严安全令”,首次将热失控防护时间从旧国标的 5 分钟大幅提升至 2 小时,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侵入乘员舱”。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150J 钢球撞击)和快充循环测试(300 次快充后通过外短路测试),直击动力电池在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隐患。而 GB 44263-2024 作为我国首个充电系统强制标准,聚焦传导充电全流程,对接口防护等级(IPXXD)、温度监控、绝缘检测等关键环节提出严格要求,填补了充电设备与车辆交互安全的监管空白。

二、技术突破:从 “被动防护” 到 “主动防御”

热失控阻断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星途星纪元 ES 纯电通过六层铠甲级物理防护(1300MPa 热成型钢下护板 + 航空级气凝胶隔热层),将热失控防护时间延长至 48 小时,远超国标 2 小时要求,碰撞后 2 毫秒内切断高压电的设计更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电磁兼容技术同步升级,GB/T 40428—2021 标准引入整车充电辐射发射、浪涌抗扰等 12 项测试,要求车辆在 2kV 脉冲干扰下仍能稳定充电,避免电网谐波对设备的损害。东风奕派 eπ007 则通过充电接口多重故障保护机制(短路保护响应速度≤0.1 秒),构建起 “接口 - 电路 - 系统” 三级安全屏障。

三、行业洗牌:合规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

新国标的实施加速行业技术迭代。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已实现电池包 “零热失控” 设计,其 800V 高压平台车型通过 36 小时振动 + 24 小时浸水测试,防水性能超国标 48 倍。充电设备领域,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的第三代液冷超充桩,不仅通过 IEC 61851-23 国际标准认证,更将充电效率提升至 5C(9 分钟补能 450km),同时配备 AI 温度预测系统,实时调整充电曲线以规避过热风险。反观中小厂商,部分企业因无法满足 “禁用回收料”“充电接口 IPXXD 防护” 等要求,面临产能淘汰压力。

四、用户价值:安全认证转化为消费信心

对普通用户而言,新认证体系带来三重保障:一是可视化识别,通过产品标注的 “GB 38031—2025”“GB 44263-2024” 标识,可快速筛选合规产品;二是全场景防护,从家庭慢充到公共快充,从低温启动到高温续航,认证车型在 - 30℃至 55℃环境下仍能保持充电稳定性;三是数据透明化,通过车机系统可实时查看充电电压、电流、电池温度等参数,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并切断电源。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通过新国标认证的车型,充电故障率较旧标准产品降低 73%,用户满意度提升至 92%。

五、国际对标:中国标准引领全球安全升级

在国际层面,我国充电安全认证体系正与 IEC 61851 等国际标准深度接轨。例如,GB 44263-2024 对充电接口的机械锁止、温度监测等要求,与 IEC 61851-23 的 “增强型安全设计” 理念高度一致。同时,我国首创的 “充电安全 + 电池安全” 双认证模式,为欧盟、东盟等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监管范本。2025 年 6 月,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技术代表团赴德国参与 ISO/TC 22/SC 21 国际标准修订,推动将 “热失控后 2 小时无蔓延” 等中国标准纳入全球规范。


此次充电安全认证突破,不仅是技术标准的迭代,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随着新国标的全面落地,新能源汽车将彻底告别 “充电焦虑”,以 “安全可信赖” 的产品力加速替代燃油车。未来,随着车网互动(V2G)、超充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充电安全认证体系还将持续进化,为 “双碳” 目标实现和全球绿色出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