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8 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 “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荣耀、OPPO、vivo、小米、华为、理想、快手等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无障碍服务安全管理和使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经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技术委员会审议正式立项。这一标准针对 AI 大模型驱动下新型终端交互范式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聚焦智能化无障碍服务技术接口的规范化管理,为构建可信 AI 生态体系提供技术基准。
一、AI 赋能与隐私风险的双重挑战
随着 AI 技术的飞速发展,终端设备通过调用无障碍服务 API 实现 “一句话点咖啡”“一句话订餐厅” 等智能化多场景服务,成为 AI 大模型赋能终端设备的主要技术实现路径。然而,这种依赖系统级权限的服务模式在提升交互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隐私泄露隐患 —— 无障碍服务接口通过实时获取并解析屏幕内容识别用户意图,可能导致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健康数据)暴露。
据行业调研显示,当前市场上超过 60% 的智能终端应用在调用无障碍服务时存在权限滥用问题,部分应用甚至未经用户明示同意即采集非必要数据。这一现状不仅损害用户权益,也制约了智能化服务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无障碍服务安全管理和使用技术要求》的立项,标志着行业从 “功能优先” 向 “安全与效率并重” 的转型。
二、双维度规控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本次立项标准立足智能化转型技术升级,构建了应用端与系统端双维度规控体系:
- 应用端全流程管理
标准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在调用无障碍服务前需明示功能用途,通过技术配置限定界面元素访问粒度,实施基于最小必要原则的隐私数据采集策略。例如,餐饮类应用调用无障碍服务时,仅能获取与订单相关的屏幕信息,而无法读取用户相册或联系人列表。 - 系统端基础能力强化
移动智能终端需部署身份验证模块确保服务调用主体可信,建立事件分发优先级队列防止界面操作冲突,并构建异常行为实时审计体系。以某手机厂商试点方案为例,系统可自动识别并拦截未经授权的无障碍服务调用,同时生成详细日志供用户追溯。
这种 “事前防范 — 事中控制 — 事后审计” 的闭环管理模式,有效平衡了 “服务赋能” 与 “风险防控” 的关系,为智能化服务划定了安全边界。
三、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该标准的制定汇聚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荣耀、OPPO、vivo 等手机厂商贡献了终端侧的技术实践,快手等互联网企业提供了高敏感场景的应用案例,中国信通院则整合行业共识形成技术规范。这种 “产学研用” 协同模式,体现了团体标准在快速响应技术变革、凝聚行业共识方面的独特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标准的立项是落实《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将推动智能化服务从 “可用” 向 “可信” 升级。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标准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新型终端设备的试点应用,探索建立跨行业的无障碍服务安全认证体系。
四、开启无障碍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此次标准立项不仅是技术规范的突破,更是社会价值的彰显。我国现有 8500 万残疾人及 2.8 亿老年人,无障碍服务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平等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技术接口,既能保障特殊群体的信息安全,也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标准中关于 “低位服务台标识规范”“语音播报功能适配” 等要求,与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形成政策呼应。
从行业发展看,该标准的实施将加速 AI 技术与无障碍服务的深度融合。据测算,若全行业普及标准化管理,可使智能化服务的隐私泄露风险降低 70% 以上,同时推动相关设备的市场渗透率提升 15%。这种 “安全红利” 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我国在全球可信 AI 生态建设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