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正式发布《生物识别系统安全评估技术规范》(GB/T 45285-2025),这是我国首个与国际标准 ISO/IEC 19792:2025 深度对齐的生物识别安全评估国家标准。新标准从技术架构、风险防控到隐私保护进行系统性重构,首次将动态加密模板、对抗深度伪造等前沿技术纳入强制要求,标志着我国生物识别安全评估从 “功能合规” 向 “风险防控” 的战略转型。
一、标准重构:与国际规则深度接轨
此次发布的 GB/T 45285-2025 等同采用 ISO/IEC 19792:2025,在框架结构上首次实现与 ISO/IEC 19989(生物识别安全评估方法)、15408(通用安全评估)系列标准的协同。核心变化包括:
- 威胁模型升级:新增 “生物特征数据泄露”“合成攻击” 等 6 类新型风险,要求系统在设计阶段必须通过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技术阻断数据泄露路径。例如,指纹识别系统需采用动态加密模板技术,实测显示可将伪造攻击成功率从 23% 降至 1.2%。
- 性能指标量化:明确虚假接受率(FAR)≤0.001%、虚假拒绝率(FRR)≤1% 的刚性要求,并首次将攻击呈现检测错误率(APD-EER)纳入评估体系,推动行业从 “可用” 向 “可信” 跨越。
- 隐私保护强化:要求生物特征数据必须本地化存储,跨境传输需通过区块链存证并取得用户单独同意,直接呼应《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备案制度。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指出,新标准实施后,我国生物识别产品的国际互认率预计提升 40%,为 “数字丝绸之路” 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例如,华为基于新标准研发的安全摄像头服务,通过硬件级数字签名技术,已在东南亚跨境支付场景中实现零欺诈记录。
二、技术创新: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
新标准的实施倒逼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在核心技术层面:
- 动态加密模板:通过模糊提取器技术,将原始生物特征转化为不可逆的加密向量,即使数据库泄露也无法还原真实特征。某金融机构应用后,数据泄露导致的冒用风险降低 98%。
- 活体检测革新:华为鸿蒙安全摄像头采用双因子认证机制,在 TEE 环境中对每一帧图像实时签名,彻底阻断 AI 换脸攻击,已通过银联卡组织的金融级安全认证。
- 联邦学习应用:在政务服务场景中,多地试点 “数据不出域” 的人脸核验方案,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跨部门数据协同,隐私泄露风险下降 76%。
在测试方法上,新标准引入 “红蓝对抗” 机制:要求企业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的 “盲测”,模拟深度伪造、数据注入等 12 类攻击场景。某生物识别厂商因未通过虹膜识别系统的合成攻击测试,被暂停产品上市资格。
三、监管升级:构建 “技术 + 制度” 双轨治理
为确保标准落地,我国同步建立 “分类分级 + 智慧监管” 体系:
- 风险分类管理:将生物识别系统分为 “高风险”(如金融支付)、“中风险”(如公共安防)、“低风险”(如企业考勤)三类,实施差异化监管。高风险系统需每季度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并接入国家级监测平台。
- 区块链存证溯源:在深圳、杭州等地试点 “生物识别数据护照”,通过区块链记录数据采集、传输、使用全流程,已追踪到 3 起非法跨境传输事件。
- 国际协同治理:我国牵头制定的《血管识别样本质量》等 3 项国际标准已进入发布阶段,推动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合规应用。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主要起草人 Lucilla Sioli 评价称,中国标准在动态加密、活体检测等领域的创新,为全球生物识别安全治理提供了 “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四、产业影响:从 “野蛮生长” 到 “质量制胜”
新标准实施后,行业格局加速重塑:
- 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抢占市场,CR10 从 18% 提升至 25%。某中小型厂商因无法满足动态加密要求,市场份额缩水 60%。
- 合规成本分化:大型企业通过规模化分摊改造成本,而中小企业改造成本占营收比例达 15%-20%。政府通过 “标准创新券” 补贴,已为 300 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 应用场景拓展:适老化标准 GB/T 45228-2025 推动生物识别产品适老化改造,某厂商推出的 “大字体 + 语音提示” 指纹锁,老年用户识别率从 68% 提升至 92%。
五、未来路径:开启生物识别安全新时代
根据《数字中国建设纲要》,我国将在 2030 年前建成 “标准引领、技术自主、全球互认” 的生物识别安全生态:
- 标准迭代:启动《生物识别安全评估条例》立法,将量子加密、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纳入法规框架。
- 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级生物识别安全实验室,重点突破 3D 伪造攻击防御、多模态融合识别等 “卡脖子” 技术。
- 国际合作:推动 GB/T 45285-2025 与欧盟 AI 法案、美国 NIST 标准互认,在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领域建立统一认证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强调,生物识别安全标准的升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数字主权的博弈。随着我国标准与国际规则的深度融合,中国正从生物识别应用大国向规则制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