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家标准委启动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国家标准委启动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5-08
关键词:国家标准委,标准化创新,全域标准化,国际协同,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标志着我国标准化战略进入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的新阶段。此次试点以 “四个转变” 为核心目标,通过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和国际协同,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 的标准化治理新格局,为全球标准化改革提供中国方案。

一、制度突破:从 “政府主导” 到 “多元共治”

试点工作首次将标准化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要求试点地区建立 “标准创新贡献奖” 等激励机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标准研制。例如,广东省通过 “技术专利标准导航机制”,引导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将 3000 余项核心专利转化为国际标准,形成 “技术 - 专利 - 标准” 的创新闭环。黑龙江省则设立 “民营经济标准化合作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联合制定团体标准,解决传统产业技术壁垒问题。


在标准供给侧改革方面,试点地区将精简政府标准数量,重点培育市场自主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团体标准数量同比增长 41%,其中试点地区贡献了 63% 的新增量。例如,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布的 58 项团体标准中,企业主导率达 89%,显著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

二、技术赋能:全域标准化与数字孪生

试点工作提出 “标准化 +” 行动,推动标准向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在数字经济领域,浙江省依托 “城市大脑” 建设,制定全国首个《城市数字孪生标准化指南》,实现交通、能源、医疗等 12 个领域的标准协同。山东省则聚焦工业互联网,建成 56 个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推动海尔、潍柴等企业实现 “设备联网率 98%、数据利用率提升 40%” 的突破。


在绿色低碳领域,试点地区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广东省发布《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推动钢铁、铝等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数据上链,助力企业参与国际碳关税规则制定。黑龙江省则通过 “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攻坚工程”,制定 23 项土壤质量检测标准,实现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 0.1%。

三、国际协同:从 “国内驱动” 到 “全球治理”

试点工作将标准国际化作为核心任务,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24 年,试点地区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207 项,占全国总量的 72%。例如,中国电科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导的 “6G 网络架构” 标准,吸引 38 个国家的 127 家企业参与。深圳前海则依托 “湾区标准” 建设,推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 12 项标准实现 “粤港澳三地互认”,降低跨境贸易成本 30% 以上。


为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试点地区积极布局国际标准化组织。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期间,山东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续签合作协议,推动 “电力机器人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落户,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国主导的电力机器人标准体系。此外,试点地区还建立 “一带一路”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发布 337 项国家标准外文版,覆盖俄语、阿拉伯语等 12 个语种。

四、成效初显:从 “试点探索” 到 “全国示范”

截至 2025 年 5 月,试点地区已形成可复制经验 38 项。例如,宁波市测绘遥感院参编的《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合规要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 “可用不可见”,推动医疗、交通等领域数据流通效率提升 50%。济南市则通过 “科创济南” 政策,将标准成果纳入科技奖励,激励企业主导制定国家标准 126 项,专利转化率提升至 68%。


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显示,试点地区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1.2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4 个百分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预测,到 2027 年,试点经验全面推广后,将带动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70 万亿元,绿色产业投资增长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