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标准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今年以来,我国通过强化标准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技术创新等举措,持续提升消费环境质量,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国家层面:标准升级推动产业与消费双提质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围绕消费品重点领域,2024 年以来发布国家标准 618 项,涵盖家用电器、家居装饰、婴童用品、适老产品等多个领域。例如,《智能床》国家标准的实施,为智能家居产业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童鞋安全技术规范》《适老家具通用技术要求》等标准,则通过强化健康、安全性能,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此外,针对服务消费领域,《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等 82 项国家标准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家政、旅游等服务流程,助力服务质量升级。
地方实践:标准化赋能区域经济新动能
多地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以福建泉州南安为例,通过 “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模式,打造智慧家居、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集群。目前,南安 17 个标准化园区已投用 11 个,签约企业超 700 家,投产率达 52%。当地通过制定《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通用要求》,统一规范园区布局、基础设施等 13 项指标,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点领域:数智化与绿色化成标准创新方向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标准化向数智化、绿色化方向延伸。例如,《智能电视交互应用接口技术要求》《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等 153 项标准,推动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 16 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则为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指引。此外,团体标准在行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标准化协会四项标准入选工信部 2024 年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
国际合作:标准化助力全球市场互联互通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规则 “走出去”。近期,中国与巴西、缅甸等国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加强计量、认证等领域互认。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国际标准研制思维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例如,安徽弘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标准化良好行为 AAAA 证书,标志着其在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突破。
文化传承:标准化守护非遗 “活态” 发展
标准化不仅服务于经济领域,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撑。汕头市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阳英歌》地方标准,从表演技法、队伍建设等七方面规范英歌传承,解决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传承困境,为非遗活态发展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