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以来,我国应急保障与住房租赁领域团体标准建设迎来密集落地期。全国首个应急食品专项标准正式实施,住房租赁服务体系指南同步出台,两项标准分别聚焦灾害救援物资保障与民生居住服务规范,为社会安全与民生福祉筑牢标准化根基。
应急保障标准填补行业空白,航天技术赋能救援食品
10 月 1 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发布的《应急食品通用技术要求》(T/CADP11-2025)正式生效,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应急食品的专项团体标准,填补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标准空白。标准由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联合九阳股份、康师傅等 18 家单位共同编制,将航天食品研发经验融入应急保障技术要求,形成全链条规范体系。
在核心技术指标上,标准充分考虑灾害场景的特殊性:明确应急食品需满足 24 个月常温保质期,蛋白质含量不低于 15%,确保极端条件下的能量供给;包装要求具备抗压、防水特性且单手可开启,适配复杂救援环境。针对地震、洪水等灾害中的物资溯源需求,标准还建立了 “生产批次 - 储备点位 - 发放记录” 全流程溯源机制,实现应急食品精准管理。
应急保障领域的装备配套标准同步取得突破。10 月 5 日,中国航空学会联合发布《AG600 系列飞机汲水场要求》(T/CSAA 42—2025),这是我国首个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专用汲水场技术规范,将于 11 月 1 日实施。标准明确汲水场选址需满足风速≤5 米 / 秒、浪高≤0.5 米等严苛条件,配套建设气象观测点与水位标识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吉林、浙江等地的森林灭火汲水场勘测,为 AG600 “鲲龙” 飞机救援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住房租赁标准构建服务体系,衔接法规强化民生保障
住房租赁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提速。9 月 30 日安徽省质量品牌促进会发布的《住房租赁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指南》(T/AQB 70—2025),在 10 月进入全面实施准备阶段,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服务框架。标准确立 “通用基础 - 运营服务 - 保障支持 - 评价改进” 四大体系,涵盖房源核验、合同签订、维修响应等 12 项核心流程,要求维修服务响应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房源信息公示率达 100%。
这一地方标准与 9 月 15 日实施的《住房租赁条例》形成精准衔接:针对条例禁止的 “非居住空间出租” 问题,标准细化房屋安全检测指标;围绕押金纠纷痛点,明确押金管理与返还的操作规范,成为法规落地的技术支撑。同期,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于 10 月公开征求《住房租赁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标准意见,要求从业者需掌握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 6 项核心能力,截止日期为 10 月 20 日,旨在从人才端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标准协同发力彰显民生导向
两类标准的密集出台凸显 “安全优先、民生为本” 的发展理念。应急食品标准实施后,预计可使全国应急物资储备合格率提升 30%,解决以往 “救援食品营养不均、保质期短” 的难题;住房租赁系列标准则通过规范服务流程,有望将租户投诉率降低 40%,助力破解长租公寓监管困境。
业内专家指出,应急保障与住房租赁领域的标准化进程,正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预防”,从 “单一管理” 迈向 “系统治理”。随着更多细分领域标准的完善,将为社会安全保障与民生服务升级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