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算力基础设施首份标准预发布 定义 AI 时代数据中心新规则

算力基础设施首份标准预发布 定义 AI 时代数据中心新规则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9-12
关键词:AIDC 标准,液冷技术,算力能效,高密度机柜,产业协同
当一台 AI 训练服务器每小时消耗 45 度电的热量被精准导排,当单机柜功率密度较传统标准提升 5 倍却实现能耗下降 40%—— 这组看似矛盾的技术突破,正源于即将发布的《AIDC 基础设施规范》确立的全新标准。全球计算联盟(GCC)宣布将于 9 月 17 日在上海正式发布这一业界首个针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系统性标准,首次明确液冷系统 PUE≤1.15、机柜功率密度≥50kW / 柜等核心指标,为困扰行业多年的 "高密、高耗、长交付" 难题提供了技术破局方案。
标准内核:重构算力基础设施技术坐标系
这份预发布的标准构建了 "硬件重构 + 流程再造" 的双重规范体系。在硬件维度,将液冷技术从可选方案升级为强制要求,规定采用冷板式或浸没式液冷的系统 PUE(能源使用效率)必须控制在 1.15 以内,这一指标较当前主流数据中心 1.8 的平均 PUE 值,意味着每处理 1PFlops 算力可减少约 40% 的能耗。更具革命性的是对机柜功率密度的突破,将 AI 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标准提升至 50kW,较 2020 年行业普遍采用的 10kW 标准实现质的飞跃,通过分布式供电和微模块设计,支持单柜部署 8-16 张高性能 GPU 加速卡。
标准创新性地引入 "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估" 框架,要求数据中心不仅关注运行阶段能耗,更需在规划设计时就纳入碳足迹核算。其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得低于 30%,储能系统响应延迟≤50ms,通过绿电直供与智能调度相结合的方式,使 AI 训练任务的碳排放强度降低至 0.2kgCO₂/ 小时以下。在上海某试点智算中心的实测数据显示,采用该标准设计的机房,在承载相同算力负荷时,年节电可达 1200 万度,相当于减少 6800 吨碳排放。
产业破局:破解 AI 算力扩张三大痛点
当前 AI 大模型训练面临的三大瓶颈 —— 散热效率不足、能耗过高、建设周期长,在新标准中得到系统性解决。针对散热难题,标准详细规定了液冷系统的流量控制精度(±5%)、压力损失(≤0.1MPa)等 23 项技术参数,确保 50kW 高密机柜的散热能力冗余系数≥1.2。某参与测试的服务器厂商工程师表示:"按照新标准设计的冷板式液冷方案,能将 GPU 核心温度稳定控制在 65℃±2℃,较风冷系统降低 20℃,使芯片寿命延长 3 倍以上。"
在建设周期方面,标准推广的模块化预制方案要求数据中心从土建到投产的交付周期压缩至 12 个月以内,较传统建设模式缩短 60%。这得益于标准化接口设计,规定供配电、制冷、网络等子系统的接口兼容性需达到 100%,支持 "即插即用" 式部署。江苏某超算中心采用该标准试点建设,其二期工程 100PFlops 算力集群从设备进场到上线仅用 98 天,验证了标准的实践价值。
标准还建立了算力质量分级体系,根据 AI 训练任务的精度需求,将算力服务分为基础级、增强级和旗舰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算力稳定性(99.9%/99.99%/99.999%)和延迟指标(≤5ms/≤2ms/≤1ms),为自动驾驶、药物研发等不同场景提供精准的算力匹配方案。
生态重构:从技术规范到产业协同
这份标准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全球产业协同的典范。由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微软、阿里、英伟达等 23 家产学研机构组成的工作组,历经 18 个月完成 76 轮技术论证,在液冷工质选型、算力计量方法等关键议题上达成共识。特别在算力调度接口方面,标准采用 "基础协议 + 扩展字段" 的柔性设计,既兼容 IEEE 现行标准,又预留量子计算等未来技术的接入空间。
标准实施将加速算力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根据工信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测算,到 2027 年我国智算中心装机容量将突破 500EFLOPS,采用新标准建设的机房将占比 60% 以上,带动液冷设备、高密电源等配套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建立了算力资产评估的统一标尺,标准中规定的算力密度、能效比等 12 项核心指标,已被纳入国家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的参考体系。
在全球算力竞争的背景下,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从算力基础设施的 "规模领先" 迈向 "规则引领"。正如国家发改委专家解读指出:"算力标准是构筑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套兼顾能效与性能的技术规范,将为我国算力服务 ' 走出去 ' 提供通行证。" 当 9 月 17 日标准正式发布时,不仅意味着一组技术参数的确立,更宣告着 AI 时代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