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6 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传来振奋消息:由我国提出的《风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设计要求》国际标准提案正式立项。这是我国在风力发电机领域主导制定的首个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从风电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 “中国方案”。
填补国际标准空白:攻克风电技术 “卡脖子” 难题
长期以来,国际风电领域缺乏专门针对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的设计标准,现有规范多分散在整机或零部件标准中,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技术需求。此次立项的国际标准,聚焦风力发电机在高空作业、变流器供电、电网高电压穿越等特殊场景下的设计规范,首次系统提出发电机设计及验证方法、运行维护指导、安全及绿色设计等核心要求,填补了 IEC 标准体系的关键空白。
标准制定过程中,中车永济电机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十余家顶尖机构,针对极端风速、湍流强度等复杂环境参数开展攻关,创新性引入数值模型校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使发电机设计寿命延长 15%,故障发生率降低 20%。“这一标准将彻底改变过去各国技术规范不统一的局面,为全球风电设备制造商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风力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表示。
产业实力支撑:中国风电出海的 “硬通货”
标准的成功立项,离不开中国风电产业的雄厚实力。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国,我国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2024 年风电整机出口规模达 5.5GW,覆盖 24 个国家,同比增长 71.9%;2025 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再增 43.2%,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以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凭借单机容量 18-20 兆瓦的海上风机、10 兆瓦陆上风机等尖端技术,在巴西、埃及等新兴市场斩获超 12GW 订单,占全球非中国市场份额的 28.6%。“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打破贸易壁垒,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未来中国风电设备出口有望突破 10GW / 年。
全球协作共赢:构建风电标准 “新生态”
在 IEC 技术委员会会议上,该标准提案以 90% 的支持率高票通过,英国、丹麦、德国等 12 个成员国主动加入工作组。这一成果源于中国团队的开放合作姿态 —— 立项筹备期间,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先后赴欧洲开展 6 轮技术交流,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国际巨头达成技术共识,将中国积累的低风速风电、高原风电等特殊场景设计经验融入标准框架。
“我们特别关注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IEC 风能发电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表示,标准中关于简化安装流程、降低维护成本的条款,将显著降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风电开发门槛。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到 2030 年,新兴经济体风电装机增速将达年均 15%,中国标准的推广将加速这一进程。
未来展望: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标准”
此次立项是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到 2025 年,我国将主导制定 1500 项以上国际标准,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已在风电叶片材料、智能运维等领域主导制定 8 项国际标准,参与制定 32 项,逐步构建起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的创新链条。
“标准是产业升级的‘隐形竞争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该标准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互认,探索建立跨国标准化合作机制,让 “中国标准” 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 “通用语言”。随着《风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设计要求》的落地实施,全球风电产业正迎来 “中国引领” 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