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云南农业标准化持续发力 筑牢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云南农业标准化持续发力 筑牢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9-08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标准体系,品质提升,产业集群,乡村振兴
清晨的普洱山间,茶农们正按照《生态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精准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这一场景正是云南农业标准化实践的生动缩影。2025 年 9 月,云南省市场监管局集中发布 20 项农业地方标准,涵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中药材种植等领域,加上 8 月 1 日实施的《低纬高原鲜食葡萄水肥管理技术规范》等 31 项标准,年内已新增 51 项农业标准,持续完善高原特色农业标准体系。截至目前,云南已发布农业类地方标准 1864 项、团体标准 195 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特色产业标准化进程中,云南形成了 “一业一标” 的精准施策模式。茶叶产业实施《生态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后,带动全省 542.4 万亩茶园实现标准化生产,茶叶溢价空间平均提升 30% 以上。“绿色云药” 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38 项团体标准的实施推动 “十大云药” 及滇黄精等 15 个特色药材标准化种植 16 万亩,新增产值 7.18 亿元,利润突破 5700 万元。花卉产业通过企业标准 “领跑者” 制度,引导企业制定严于国标的生产标准,2023 年全省花卉标准化种植面积达 195.3 万亩,鲜切花产量 189.7 亿枝,较 2021 年增长 17%,其中切花月季基质栽培碳汇计量技术的应用,使单位面积产值提升 25%。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的深度融合,成为云南农业标准化的鲜明特色。新发布的《灵芝固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明确菌种萌发率≥95%、杂菌污染率≤1% 的严格指标,为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规范。在鲜食葡萄种植领域,标准化水肥管理技术使亩产提高 15%,节水 30%,有效解决了低纬高原地区葡萄品质不稳定的难题。同时,云南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农业标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制定规范》等标准的实施,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标准化机制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云南在石林人参果等 20 个基地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其中 6 个入选国家级示范基地,构建起 “从田间到餐桌” 的质量控制体系。数字技术的赋能让标准实施更精准,通过 “数字乡村” 平台实现生产环节标准化数据实时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 90% 以上。在区域协同方面,澜湄区域标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成,推动云南特色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花卉、咖啡等产品出口增长 20%。
从普洱茶的标准化制作到鲜切花的碳汇计量,云南农业标准化已从生产环节延伸至全产业链。按照《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2022—2025 年)》规划,到 2025 年将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超 500 万亩,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云系”“滇字号” 品牌。这些标准如同看不见的丝线,将高原特色资源、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紧密编织,正在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云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