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应急食品,团体标准,防灾减灾,深圳经验,标准化体系

应急食品,团体标准,防灾减灾,深圳经验,标准化体系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5-12
关键词:应急食品,团体标准,防灾减灾,深圳经验,标准化体系
2025 年 5 月 12 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应急食品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标志着我国应急食品生产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这一标准由龙岗区投资控股集团承办,从营养成分、保质期限、包装规范等维度建立统一技术指标,为应急食品生产、储备和配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灾减灾物资保障注入 “深圳力量”。

一、填补行业空白:破解应急食品 “标准之困”

长期以来,我国应急食品市场存在标准缺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营养均衡与长期储存稳定性,导致应急食品在灾害中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例如,传统压缩饼干虽热量高,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足,长期食用易引发营养不良。此次发布的团体标准首次明确应急食品的营养配比、微生物指标及包装密封性要求,例如规定每份应急食品需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基础营养成分,保质期需达到 5 年以上,并鼓励采用可降解包装材料。


标准的出台不仅回应了公众对应急食品质量的关切,更推动行业从 “粗放生产” 向 “精准供给” 转型。以深圳为例,宝龙上井半导体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已通过梯度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推动应急食品产业链协同发展。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 年全球应急食品市场规模将达 70 亿美元,标准化的推进将加速这一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科技赋能标准:从 “吃饱” 到 “吃好” 的跨越

标准的科学性体现在对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例如,针对保质期难题,标准引入冻干、脱水等航天级食品加工技术,在保留食材营养的同时延长储存时间。美国 Costco 热卖的 “世界末日桶” 正是通过冻干工艺实现 25 年保质期,而我国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要求产品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口感和安全性。在包装环节,标准鼓励使用全生物降解材料,如万华化学研发的可降解快递袋和餐具,既满足应急场景需求,又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此外,标准还注重场景适配性。例如,针对 “一老一小” 特殊群体,细化了低糖、易咀嚼的食品要求;针对户外救援场景,规定食品需具备高能量密度和便携性。这种 “精准化” 设计,使应急食品从单一的生存物资升级为兼顾营养、安全与人性化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

三、构建应急体系:从 “深圳经验” 到 “全国范式”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此次标准发布是其落实国家应急体系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 “标准 + 产业” 双轮驱动,龙岗区不仅推动应急食品技术升级,更探索出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协同” 的标准化路径。例如,CTI 华测检测等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将检测技术与实际生产结合,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这种模式为全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 “深圳样本”。


在政策层面,标准的实施将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的系统性。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我国正加快构建 “中央 — 省 — 市 — 县” 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而标准化的应急食品将成为这一体系的核心支撑。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应急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 450 亿元,定制化产品占比将达 15% 以上,市场结构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

四、未来展望:标准化引领应急食品产业升级

此次标准发布仅是起点。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例如参考国际航协推广中国航空食品应急标准的经验,将 “深圳标准” 转化为 “国际标准”。同时,应加强标准宣贯与培训,通过政企合作建立应急食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从生产到配送的全链条可监控。对于企业而言,需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应不同灾害场景的功能性产品,如高纤维抗疲劳食品、模块化营养包等,满足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