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密集部署多项重点工作,围绕标准体系优化、数字化转型、技术文件规范等关键领域推出系列举措,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此次发布的《2025 年第六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及《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 “提质增效” 新阶段。
一、千项国标计划启动: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升级
7 月 14 日下达的第六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涉及 1154 项标准制修订,同步推进 140 项外文版翻译,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战略领域。其中,新能源领域重点布局风电设备可靠性、氢能储运安全等标准,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高端装备领域聚焦工业母机核心部件、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等技术规范,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数字经济领域则加快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标准研制,抢占全球数字治理话语权。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计划特别设置 “标准国际化专项”,将 136 项标准同步翻译成英文,2 项翻译成俄语,1 项翻译成法语和德语,为共建 “一带一路” 提供标准互认基础。
二、标准数字化:构建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撑体系
4 月发布的《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要建立覆盖标准研制、实施、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框架。该指南创新性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标准内容溯源,运用人工智能优化标准文本结构,通过数字孪生模拟标准实施效果,预计可将标准制定周期缩短 30% 以上。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指南明确分三阶段推进:2025 年前完成基础共性标准数字化改造,2027 年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全流程在线协同,2030 年建成国际领先的标准数字化生态系统。专家指出,这一体系将推动我国从 “标准制定者” 向 “标准数字化规则定义者” 转变,为全球标准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三、技术文件管理改革:打通创新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4 月施行的《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针对科技创新快速迭代的特点,推出四项突破性举措:一是细分文件类型,将尚处研发阶段的技术成果分为 “规范类” 和 “报告类”,前者供试点应用,后者提供参考数据;二是改革立项机制,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项目启动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1 个月;三是优化审查流程,技术审查通过率从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加快标准供给速度;四是缩短研制周期,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从 60 天减至 30 天,整体研制周期控制在 12 个月以内。新规实施以来,已累计发布脑机接口伦理准则、合成生物学安全评价等 37 项指导性技术文件,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增长 18%。
四、政策协同:形成 “技术攻关 - 标准研制 - 产业应用” 闭环
此次重点工作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 年)》形成深度联动。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同步推进 EDA 工具标准研制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 “技术研发 - 标准验证 - 量产应用” 无缝衔接;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通过制定 ADAS 系统安全标准,倒逼企业升级自动驾驶算法,推动 L3 级以上技术商业化落地。据测算,到 2025 年,这些举措有望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 2 万亿元,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500 家以上。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 “标准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实时跟踪标准应用成效,及时调整完善。“标准化工作正从‘静态规范’向‘动态治理’转型,我们将持续优化标准供给结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该负责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