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8 部门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围绕 “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提升现代化产业标准化水平” 等六大核心任务,系统部署未来两年标准化工作重点,标志着我国标准化战略进入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
一、政策框架: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的顶层设计
《行动计划》紧扣《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的 “四个转变” 目标,将团体标准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突破口。文件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实现 “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 机制落地,培育一批优秀团体标准组织,推动团体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例如,在青海拉面产业中,四项团体标准的发布直接推动传统餐饮向现代产业升级,实现从 “小作坊” 到 “品牌化” 的跨越。这种 “标准先行” 的模式,正是《行动计划》强调的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促进技术创新” 的生动实践。
政策设计上,《行动计划》构建了 “基础研究 — 标准攻关 — 产业应用” 的全链条机制。在关键技术领域,要求集中攻关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等核心标准,同步推进 6G、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标准研制。同时,通过实施 “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规则对接,例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指南》团体标准的实施,为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提供了统一框架。
二、实施路径:以团体标准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行动计划》将团体标准作为标准化改革的 “试验田”,提出 “开展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工作”,鼓励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这一政策突破直接催生了一批填补行业空白的团体标准:
- 技术创新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制定的《无障碍服务安全管理和使用技术要求》,针对 AI 大模型带来的隐私风险,规范智能化无障碍服务接口管理,构建可信 AI 生态。
- 绿色发展领域: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一般固体废弃物设计要求》,为固废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规范,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升级。
- 消费升级领域:云南省推进的绿色食品团体标准体系,通过《昆明市绿色食品产业贸易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等 8 项标准,助力农产品交易规范化,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
为保障团体标准质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步发布《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标准质量、实施效果、国际化水平等维度建立分级评价机制,明确二星级以上团体标准将优先被政策采信。这一 “以评促优” 的机制,将引导团体标准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
三、地方实践:区域标准化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在《行动计划》指导下,各地结合产业特色探索差异化路径:
- 云南:以绿色食品和花卉产业为抓手,推动《主要鲜切花流通和交易规范》团体标准落地,细化质量分级标准,助力 “昆明花卉” 走向国际市场。
- 上海:电力行业通过《内置脱离器低压交流避雷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解决雷击引发的供电故障问题,相关技术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实现经济效益 5.26 亿元。
- 江西:实施 “两新” 政策(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团体标准推动家电、家具等产品绿色设计,建立回收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已发布相关团体标准 31 项。
这些实践印证了《行动计划》提出的 “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 将地方产业需求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形成 “中央统筹、地方协同” 的标准化治理格局。
四、未来展望:构建标准制度型开放新格局
《行动计划》将 “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提出 “推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一致性程度达到 90% 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将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例如在金砖国家、RCEP 等框架下推动标准互认,支持民营企业牵头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计划》特别强调 “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要求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 50% 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推动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的创新链条加速形成,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制高点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