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国首个体重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正式启动 开启健康管理新范式

全国首个体重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正式启动 开启健康管理新范式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7-21
关键词:体重管理,标准化建设,多学科协作,AI 技术,健康中国
7 月 18 日,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在烟台召开《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第一次编写会议,标志着我国体重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这项填补行业空白的重要举措,将通过构建规范化服务体系、创新多学科协作模式、引入智能管理技术,推动体重健康管理从 “经验驱动” 向 “标准引领” 转型,为实现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一、团体标准破局:构建全流程服务规范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体重管理门诊的团体标准,《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指南》从组织架构、服务流程、质量控制等六大维度提出明确技术要求。标准要求医疗机构整合内分泌、营养、运动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资源,建立 “筛查 - 评估 - 干预 - 随访” 全周期管理体系,涵盖基础检测(身高、体重、体脂率等)、生活方式评估(饮食、运动、睡眠)及个性化干预方案制定。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创新性引入 “3+N” 服务模式:“3” 代表营养治疗、运动干预、心理调节三大核心模块,“N” 则包括中医药调理、微创代谢手术等多元化手段。例如,标准要求门诊配备食物交换份模型、人体成分分析仪等设备,并探索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诊疗决策,形成中西医融合的特色方案。

二、政策协同发力:三级医院全覆盖提速

政策层面,国家卫健委等 16 部门 2024 年启动的 “体重管理年” 活动正加速落地。根据《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国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需在 2025 年 6 月底前实现门诊设置全覆盖,并配备多学科团队接诊。厦门市等地进一步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 “1+1+N” 三师共管模式(全科医生 + 健康管理师 + 专科医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营养运动处方及长期健康监测。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达 50.7%,预计 2030 年相关医疗费用将突破 4000 亿元。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将有效提升服务可及性 —— 杭州萧山区通过 “医社联动” 模式,在社区设立体重管理训练营,45 天周期内参与居民平均减脂率达 8.2%,显著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

三、技术赋能升级:AI 重构管理效率

在技术创新领域,AI 正成为破局关键。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启动的 “三师共管 AI 队列研究”,通过 “医师 + 营养师 + 运动师 + AI 健管师” 四维模式,实现饮食图像识别、代谢指标分析、个性化方案生成的全自动化。例如,AI 系统可通过餐盘拍照即时解析热量构成,结合可穿戴设备数据动态调整运动计划,将患者年管理成本从 1.2 万元降至 0.4 万元,服务容量提升 5 倍。
南京市中医院则将 AI 技术与中医特色结合,开发智能健康管理平台。患者通过 APP 上传饮食、运动数据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中药茶饮、穴位贴敷等中医方案的个性化处方,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干预效果,使减重周期缩短 20%。

四、市场扩容与挑战:万亿级产业新机遇

随着标准化建设推进,体重管理市场正迎来爆发期。行业预测显示,2025 年我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将突破 326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15%。这一趋势倒逼产业链升级:USANA 葆婴等企业推出体重管理师认证项目,培养具备营养评估、运动处方制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中多维元素片等药企与连锁药店合作,开发 “药品 + 健康管理” 的创新服务包。
不过,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专家指出,当前医疗机构多学科协作机制尚未成熟,部分医院因科室协调难度大导致门诊运营效率低下。对此,《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建立 “效果 - 经济 - 安全” 三维评估体系,将患者满意度、费用合理性纳入质控指标,并探索通过医保支付改革推动服务可持续发展。

五、地方实践样本:从试点到全国推广

各地正以创新模式探索标准化落地路径。浙江杭州萧山区通过 “健康大脑” 数据底座,整合电子健康档案与可穿戴设备数据,AI 算法自动生成涵盖医疗、饮食、运动的个性化方案,目标人群筛查准确率超 90%;甘肃、湖南等地则通过 “沉浸式体验” 教学模式,要求体重管理医师自身参与减重实践,提升服务专业性。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体重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计划 2026 年前完成《体重管理服务规范》等 3 项国家标准研制,并建立 “标准实施效果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优化服务流程。“标准化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改进的起点。” 该负责人强调,“我们将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科学体重管理惠及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