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包容性数字经济通用要求与指南》解读

《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包容性数字经济通用要求与指南》解读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5-15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数字包容性,数字经济,标准指南,数字鸿沟

一、标准背景与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 2025 年,全球 60 岁及以上人口预计达 14.2 亿人,如何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经济成为全球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包容性数字经济通用要求与指南》(ISO 25556:2025)正式发布,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首个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数字经济标准,标志着全球老龄化治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创新” 的重要里程碑。


该标准的出台源于我国 “未富先老” 的现实压力。截至 2023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21.1%,老龄化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要求通过数字技术释放老年人潜力,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这一目标。标准的制定不仅落实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政策精神,更通过标准化手段为全球提供了 “技术 + 制度” 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核心内容与技术框架

标准以 “反对年龄歧视、可达性、可用性、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安全性、隐私性” 为核心维度,构建了全链条适老化数字经济规范体系。具体包括:


  1. 场景化要求:针对在线购物、数字银行、智慧出行等老年人高频场景,提出界面简化、语音交互、人工直连等具体建议。例如,数字银行需提供 “一键切换人工客服” 功能,智慧出行应保留线下购票通道。
  2. 技术可及性:要求智能终端适配 “老年模式”,通过放大字体、增强色彩对比、降低操作复杂度等设计,解决老年人感知与操作障碍。
  3. 安全与隐私保护:明确数据采集需获得老年人明示同意,禁止利用算法诱导消费,强化反诈技术嵌入。
  4. 能力建设:倡导建立 “代际反哺” 机制,通过社区培训、数字课堂等方式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

三、创新价值与全球贡献

标准突破了传统适老化改造的局部优化模式,首次将 “包容性” 贯穿数字经济全生命周期。其创新性体现在:


  • 理念革新:从 “无障碍设计” 升级为 “主动赋能”,强调老年人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 技术融合:整合服务标准化原理与信息加工模型,提出 “感知 - 记忆 - 处理 - 反馈” 全流程适老化设计框架。
  • 国际协同:吸引美、英、德等 20 多个国家专家参与,形成 “中国方案、全球共识” 的标准化范式。


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为我国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更通过 ISO 平台向全球输出中国智慧。例如,标准中 “反对年龄歧视” 原则与联合国《马德里政治宣言》呼应,“可负担性” 要求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政策参考。

四、实施路径与挑战

标准的落地需多方协同:


  1. 政策衔接:需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联动,建立 “标准 - 法规 - 实践” 闭环。
  2. 产业响应:引导企业开发适老化智能终端(如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家居),推动传统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
  3. 社会参与:通过 “银龄数字课堂” 等活动,提升老年人数字技能,同时建立 “容错型” 交互机制,降低使用焦虑。


然而,标准实施仍面临挑战:部分发展中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技术要求;代际认知差异可能导致适老化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对此,需加强国际技术援助,并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持续优化标准。

五、结语

ISO 25556:2025 的发布,标志着数字经济进入 “全龄友好” 新时代。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规范的制定,更在于重塑社会对老年人数字权利的认知。未来,随着标准在全球推广,将加速形成 “技术适老化、服务均等化、参与主动化” 的包容性数字生态,最终实现 “数字红利全民共享” 的愿景。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标准化引领全球老龄化治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其他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