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778-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的8.2条款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监督检查的明确指导。企业在执行产品(服务)标准的过程中,监督检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检验、验证、测量等过程监督手段,以及标准化审查和最终产品的检验。对于保障标准的监督检查,通常由标准化管理部门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内审和评审来执行。岗位标准的检查则涉及人力资源、标准化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的能力验证和技能考核。
企业标准化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包括标准化审查、内审、评审、自我评价或确认等。监督考核的信息应及时反馈和处理,作为修订标准的重要输入,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ISO9001、ISO14001及GB/T 19273等标准规定了内审、评审、监测与测量、自我评价等方法,这些是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可以与企业活动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开展,有机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贯彻执行各类标准,监督检查的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做法:
产品标准的监督检查:
企业质量检验机构、采购部门等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进行监督抽查或检查,并作出处理。这确保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厂时全部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及时发现不合格产品,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原材料、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等,应按照标准实施进厂监督抽查或检验,确保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不进入生产环节。
生产过程和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
企业应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机制,对违反标准操作的给予及时纠正和处理。生产实现过程需要执行大量的标准,包括设计、工艺、半成品、工艺装备、设备以及检验及试验方法、包装、搬运、贮存、标识、安装、交付以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应认真贯彻有关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的监督检查,应由企业根据其内部机构设置及监督职责分工情况,按照定期或抽查两种方式进行,明确负责监督检查的部门具有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责令相关设备购正和处理的权力。
岗位标准的监督检查:
岗位标准由企业领导或授权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高层负责对中层的考核,中层负责对基层人员的考核。岗位标准的考核结果应与企业的奖罚制度挂钩,并与岗位标准的修订关联。
标准化审查:
标准化审查是指企业在新产品研制、产品更新改进、装备改造以及新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过程中是否认真贯彻了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监督检查工作。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应当符合标准化要求。为贯彻执行标准化法规要求,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企业在新产品研制,产品更新换代、装备改造以及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过程中,应对有关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确保相关技术要求满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标准化审查是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任务,应由企业标准化机构统一组织有关部门一起进行审查。
通过这些方法,企业能够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