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特种橡胶等关键技术领域,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规模应用等新兴领域,组建由行业专家和标准化专家构成的工作组,加速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同时,强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标准体系建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此外,注重国际标准的对接和转化,提升我国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推动标准纳入科技奖励范畴,激励科研人员参与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标准与专利的协同政策。加快前沿技术成果的标准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科技研究人员对标准编写的熟悉度,借鉴国家电网公司的做法,将标准编写作为技术储备的一部分。
致力于制修订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共性技术标准,如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车规级汽车芯片等,解决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等关键问题。传感器作为现代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重要组件,其标准制修订对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促进传感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标准还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加快制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碳中和等新兴技术相关的标准,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关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军民融合、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发展,为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的行动,加快大宗消费品标准的升级迭代,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制定支持协调统一的智能家居标准,完善智能家电、电动家具家居用品的标准体系。加大现代服务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关键产业领域展开。关注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标准研制,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快健全标准体系,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规范指导。
2025年,标准化工作应集中于上述关键任务,推动标准化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实现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方面的重要职能。